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域旅游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域旅游是助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其概念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市场基础、现实基础和实践基础,“引导多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区域泛旅游产业集群”是其核心要务之一。而研学则是“旅游+教育”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多部门下发了关于研学行业的政策意见,以中小学生为主的研学旅游活动在全国各地逐步开展,研学旅游日益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结合来也股份全域研学规划的探索实践,从梳理研学旅游资源体系、构建研学旅游课程体系、搭建研学旅游服务平台、打造研学旅游目的地等角度总结出研学核心方法论,以期推动旅游目的地文旅高质量发展,助力研学行业持续深入发展,构建研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圈。
全域旅游的核心内涵是在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或引导,在空间和产业层面合理高效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以旅游产业来统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持续增强区域竞争能力的创新模式;全域旅游也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明确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和社会价值。全域旅游跳出了传统旅游和小旅游的拘囿,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是一种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随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火热申报,“全域旅游”正在作为旅游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抓手,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
研学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垂直细分领域,以自带“深度内容”的属性,以“旅游+教育”的名义,肩负着新时期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的重担。研学旅游既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形态,更是文旅产业深度跨界融合发展的关键载体。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从孔子周游列国到希腊三贤游学访问,研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成为古人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学习途径,欧美的“大陆游学(the Grand Tour)”和日本的“修学旅行(StudyTour)”是研学旅游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来源。研学旅游的概念源于世界研学旅游组织(WRTO),有别于研学旅行,它是面向全龄段的“教育旅行”新形式,是一场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实践行动,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是关乎每个人的终身修行。
2019年,来也股份受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委托就“乐山全域研学旅游产品规划及课程开发”项目达成战略合作,在规 划中首次 提出“全域研学”的概念,尔后在“绵阳市北川县全域研学旅游规划”项目中将“全域研学”的概念进行创新型实践运用,逐步成熟。北川作为国内首个全面系统践行“全域研学”的县域城市,通过研学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提档升级,可以说北川研学旅游的发展见证了“全域研学”从理念和方法的探索到成熟实践的全过程,总结北川研学旅游规划就是总结全域研学旅游的理论和方法。
深挖在地文化
提炼全域资源研学价值
全域旅游视角下研学资源不再是单纯的景区景点旅游资源,也不仅是热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立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诉求,让他们有兴趣去自主认知、体验学习,有所感悟的场域。北川拥有极其丰富的研学旅游资源,北川古名“石泉”,是华夏始祖大禹的诞生地、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辖区面积3083平方公里,辖9镇10乡,总人口22.9万。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品牌底色,禹羌文化、红色文化、抗震文化和感恩文化交相辉映,被赋予“中国大禹文化之乡、中国羌绣之乡、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基地”等文旅品牌称号。
2009年,北川羌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名录,另外还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3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17项,境内的地震遗址博物馆,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灾难纪念地。灾难和磨砺铸就了北川“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孕育了新时期共产党人楷模兰辉等一大批优秀羌乡儿女,这些研学资源体系,为北川发展研学旅游奠定了先天的资源和内容基础。
强化顶层设计
做好全域规划引领
在项目组编制《北川全域研学旅游发展规划》过程中,深度挖掘分析各种文化体系后认为,北川以地震精神所形成的大爱文化和生命教育文化在全国具有唯一性、在地性和典型性。因此,项目组提出打造“国内知名、西南一流的全国首个以大爱文化为核心的全域研学旅游目的地、全国首个三生教育研学实践示范区”发展定位,围绕总体发展定位统筹推进规划落地实施,将《规划》作为全县开展研学工作的指导文件,指导全县科学合理推进研学工作。
立足文化根基
打造全域研学品牌
研学品牌化是从全域产业发展的角度和高度提炼和精准传达区域的研学精神内核的重要方式,也是多方联动和跨界整合区域内的研学资源的抓手,实现从“基地研学”到“景区研学”再到“目的地研学”的“点—线—面”辐射联动,是助力区域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项目组通过对北川文化内涵进行提炼,提出“大爱知行”研学品牌。大爱文化源于中国古代“仁爱 、兼爱 、慈爱 ”思想,从古至今,大爱精神一直在北川这片土地上传承,北川就是大爱汇聚的地方,亦是学习研习大爱的地方。“大爱”是贯穿北川古今历史的文化和精神主线,是北川研学理念的最生动诠释,是最能引起研学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意象。“知行”是贯穿北川研学实践的核心理念,是北川文旅与教育最“诗和远方”的融合表达,是最能激发研学者产生探索与求知欲的行动符号,通过“大爱知行”引领北川全域研学体系,构建研学品牌传播矩阵,让“大爱知行”根植于学生心底,进一步提升研学品牌价值,从而在国内外研学市场形成较强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
空间规划布局
构建全域基地网络
全域研学着眼于打造生态环境良好、教育科普功能突以旅游体验和教育服务为主导的新型全域研学基地发展模式。项目组通过对北川全域研学基地资源梳理,围绕“大爱知行”研学旅游品牌,提出“一心三片两线”全域研学空间布局。“一心”即北川研学综合大本营。“三片”即南片—安昌研学片区、东片—青片研学片区、西片—桂溪研学片区。“两线”即东线研学区、西线研学区。其中,“一心”北川研学综合大本营由“1营地+3基地”构成,“1营地”即以曲山镇为中心,打造北川大爱研学综合大本营,申报国家级研学营地。“3基地”指依托石椅羌寨、盖头山、老县城地震遗址—地震纪念馆,形成3大主题研学基地。
北川全域研学发展空间结构布局
北川研学集散中心大本营
安昌研学片区以“大爱新生、大爱涅槃”为主线,通过构建大爱系列主题产品,以“大爱+空间”创造多元的研学教育与消费场景,布局非遗研学工坊、西苑中学劳动教育基地等重点项目,形成衔接景、城研学发展的门户,成为彰显北川特色的研学示范区。青片研学片区以西窝羌寨、小寨子沟为主要研学点,以“大爱自然、绿水青山”为主线,通过构建大爱自然教育系列主题产品,布局熊猫国际自然学校、西羌自然学校、熊猫乡村图书馆等重点项目,形成北川自然教育生态旅行研学示范区。
西羌熊猫国际自然学校效果图
羌医药芳香自然疗愈学院
桂溪研学片区以药王谷、九皇山为主要研学点,以“大爱康健”为主线,通过构建“研学+运动、研学+康养”系列主题产品,大力构建森林冒险产业链和山地户外运动圈,布局森林户外中心、森林骑行道、森林运动赛事、辛夷芳香疗愈园等项目,成为成渝都市圈首席羌族中医药主题运动康养研学圣地。
红军步道效果图
西部线路区以北川红军长征纪念馆、禹穴沟景区、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为主,以“大禹文化、红色文化”为主线,打造红色研学线与大禹文化研学线,布局红色讲习所、大禹研学学堂重点项目。打造成为以大禹文化和红色爱国主义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研学区。通过全域研学空间规划布局,推动形成以营地为中心、周边基地为辐射圈的基地群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游基地网络。
精品内容转化生产
构建全域研学课程体系
围绕“大爱知行”研学旅行实践品牌,与各类学校、基地、导师共建、共享研学课程模式,以各学段各年级教学内容为参照,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依托,结合学生认知能力、身心特点及生活背景精选研学主题,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分层次研发研学课程。围绕“大爱知行”研学旅行实践品牌,构建“1+3+6”课程体系。
北川全域研学课程体系
“1”即为1个北川研学品牌—大爱知行,“3”即为在“大爱知行”研学旅行实践品牌下构建“大爱生命”“大爱生活”“大爱生态”3大主题课程,“6”即为在3大主题课程下各自设定两个系列课程,延伸出生命教育、红色研学、羌族文化、劳动教育、自然教育、环境教育6大主题课程。围绕“大爱知行”研学旅行实践品牌和“1+3+6”课程体系,挖掘在地特色文化资源,分学段分层次研发了《少年奇禹记》《大禹的秘密茶园》《云朵护卫队》《未来抗震设计师》《我向祖国说北川》《“红色羌药,生死麻醉”马槽乡红沉浸式红色剧本杀研学课程》等研学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持续优化、动态调整研学精品课程,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全域资源联动,串点成线
打造精品全域研学线路
项目组围绕“大爱知行”研学旅行实践品牌,按课程特点、地域结合、学科融合等类别开发了北川县八大研学精品线路,不断丰富研学旅行内容,以基地联动全域资源,通过线路实现产业消费增值。依托老县城地震遗址、512地震纪念馆、新生广场、幸福馆等研学资源打造“涅槃重生,大爱知行”大爱生命教育主题研学线路。依托北川非遗中心、羌医药研究中心、石椅羌寨、吉娜羌寨等研学资源打造“千年羌城,云朵技艺”羌族文化主题研学线路。依托老县城地震遗址、512地震纪念馆、北川应急管理培训学院等研学资源打造“绝地求生,安全卫士”应急安全教育主题研学线路。
(左图)“绝地求生,安全卫士”应急安全教育主题线路
(右图)“涅槃重生,大爱知行”大爱生命教育主题线路
依托北川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碑林、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红军小学、兰辉纪念馆等研学资源打造“黎明号角,强国有我”爱国主义主题研学线路。依托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大禹广场、禹穴沟、北川禹里石纽山等研学资源打造“大禹故里,神秘石纽”大禹文化主题研学线路。依托北川维斯特农业休闲旅游区、北川飞鸿滑草场、西苑中学劳动教育基地等研学资源打造“行走乡土,田园耕读”劳动教育主题研学线路。
盖头山茶文化科普研学基地效果图
依托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盖头山茶基地、石椅羌寨茶地、开茂水库等研学资源打造“爱润北川,绿水青山”自然生态主题研学线路。依托老县城地震遗址、512地震纪念馆、寻龙山景区等研学资源打造“化石奥秘,地心历险” 地质科普主题研学线路。
导师培育
全域研学人才队伍建设
在规划过程中,项目组提出组建北川研学导师库,实施研学导师培育认证工程。一是搭建师资队伍,建立以学校教师为主,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机构研学导师为辅的师资队伍体系,探索试点推行“双师制”模式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活动。鼓励语文、地理、历史、综合实践、劳动等学科教师以及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担任研学导师。遴选全县优秀的中小学学科教师、德育教育、少年宫教师、高校专家学者、优秀导游、社群达人、非遗传承人、退伍军人、拓展教练等组建成北川研学导师库,为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人力支持。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对中小学研学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研学导师培训经费,保障研学导师培训可持续、常态化开展。探索建立“1+3”研学导师培训成长模式,“1”即组建1个北川县研学导师培训中心,负责常态化研学导师培训、管理、服务工作,“3”即教育局、文旅局、人社局3部门协同指导、共同推进研学导师培训认证工作,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北川研学英才计划”对符合条件的研学旅行实践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开展培训认证,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完成一次对研学旅行实践从业人员全员轮训。中心定期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举办研学旅行实践指导教师风采大赛和研学案例征集展评等活动,为研学导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研学旅游作为横跨教育、文旅多领域的综合产业,具有带动性强、乘数效益大、综合性好的特征,已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对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贡献率也逐步增加。全域研学是研学旅行的高层级样态,对推动研学旅行纵深发展、促进旅游文化和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创新、实现育人方式的变革等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来也股份继在乐山、北川全域研学规划后,又将“全域研学”运用于南充市蓬安县全域研学旅游发展规划、贵州赤水市全域研学旅游规划、海南陵水县全域研学旅游发展规划等项目中,探索研学旅游的全域统筹、多方共建、专业运营的全域模式,势必将引领国内旅游行业的深度革新,重新建构中国旅游的新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