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年来各地文旅创新的突破口,同时也是文旅+教育的协同产品,研学旅游近年来在全国遍地开花。
研学旅游在中国的渊源是什么?我国目前的研学旅游发展情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如何推动中国研学旅游的发展?如何通过研学旅游助力文旅高质量发展?
中国自古就有游学之风,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历史与思想可追溯至先秦诸子百家的游学活动。“游学”一词较早见于《史记·春申君列传》的“游学博闻”,后见于《论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辞源》上的游学即 “周游讲学;外出求学”。
01
所谓游学即行为主体通过旅行、旅游的方式,以提高道德修养、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实现政治抱负等为主要目的的异地求知、修身、交友、救国等性质的积极活动,是传统学习和教育的一种方式。“游”与“学”二者存在着辩证关系,游是途径,学是目的,游学既不是单纯地旅行,也不是简单地学,是求知、修身、入仕、交友、救国等的重要途径,是在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
中国古代的游学时间较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游学是最为传统的学习和教育方式,被历代各阶层人士重视,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真正实践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中国古代游学活动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明清时代,游学内容丰富,游学目的明确,游学规模不断扩大。大致可以分为游说增识游学,重在求师访道, 实现政治理想;修身比德游学,畅游自然,修身养性;稽古访志游学,实现人生价值。科考探险游学,成就人生理想。
中国古代的游学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在各个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游学先贤。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学,博采众长,堪称世界研学旅游的典范。司马迁漫游祖国各地,寻访古迹,壮阔的游记,不仅开阔眼界,增长阅历,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王阳明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徐霞客“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从小便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这些杰出人物的游学精神鼓舞人心,游学经历催人奋进。中国古代游学是现代研学旅行的土壤和基石,现代研学旅行汲取游学的养分、传承游学的精神,使其开展的内容更加丰富,开展的途径愈加多元,研学旅行的意义越发深远。
研学旅游是古今中外的共识。从古到今,人们都需要通过游历游学来达到丰富人生、完善人生的过程。近现代,西方国家兴起了自然教育,以自然教育为核心的现代哲学理念随之发展起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有组织的露营活动得到普及;20世纪上半叶,北欧国家率先发展森林学校;二战以后很多政府性的、自愿性的、商业性的自然教育学校都齐头并进,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可见,从中国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欧洲自然教育研学旅游,研学旅游从来都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02
中国旅游的“核心问题”是缺乏内容。供需矛盾其实聚焦于内容——需方要内容,供方给照片。需方倒逼供方,未来的旅游体验对象必将从实物转向内容,即从表面感官转向内容体验,为需方提供科普、文化、情感等方面的优质内容。
国内研学旅游政策的诞生经历了从地方到国家,从民间到政府的发展过程,随着研学旅游的快速发展,在行业标准、课程设计、人才培养、基地规划、安全制度等方面的行业痛点已日渐显现,行业问题也日益凸显。
国的研学旅游普遍缺乏内容体验,“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较为普遍,内容深度挖掘不够,课程设计的水平不高,专业性不强,行业野蛮生长,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教育研究先行展开,到旅游市场最先导入,再到市场倒逼政策供给,是国内研学旅游相关政策的发展轨迹。
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十四五”规划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精品教材 杨振之教授担任主编参与编撰
研学的根本是引导孩子走出课堂,回归大自然,与自然产生联结,成为能力齐备的完善个体。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建设了大型的研学营地,变相成为了另一所“学校”,这种从“一种知识的灌输”到“另外一种知识的灌输”,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的研学是不可行的。
研学标准各自为阵,缺乏对国家标准的准确理解和对行业深层次问题的思考。目前,各个地方、部门、协会都在制定自己的研学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层出不穷,甚至已经出现“标准泛滥的苗头”,但大多数缺乏对标准的深度思考,缺乏对国家标准的准确理解,没有把心思放在真正解决研学行业深层次的问题上。
研学导师人才培养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体系机制。研学行业应借鉴导游人才培训的优秀经验,吸取导游行业培训不足的教训。研学导师的培训应做到专业化、学科化、细分化。“包打天下”的研学导师“万金油”是行不通的,地质、历史、红色、工业、自然、非遗……各类学科专业细分人才融入参与,让研学导师的职业发展具有生命力、职业成长具备可持续性。
研学对象局限,研学细分不够,对研学对象的研究不足,缺乏对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研究、实验、培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诉求针对性研发研学教育课程和产品。
03
“研学旅游”概念源自世界研学旅游组织(WRTO)。WRTO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发展理念,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协作,发展全球文化和旅游业,促进研学旅游的学术繁荣、社会进步为发展宗旨。WRTO不仅强调青少年的研学旅行,同时也强调面向全龄段的每个人的终生修行。研学旅游强调的不仅仅是地点的移动,更强调一种生命体验与学习的模式,是参与者以文化求知、自然探索、自我认知等为需求,前往具有暂时性与异域性的基地/营地,进行以探究性为目的,以行动、深度体验为核心的专项活动。
WRTO强调研学旅游的关键是行动,在主题场景下的体验,做到知行合一,提升认知。研学旅游的意义是让学习者经历一个事件或一系列设计好的项目,在事件过后或事件运作中经由引导者或老师的引导找到研究方法,让学习者透过事件去研究、总结、反思,进而应用在现实的生活里面,让每个人通过研学旅游发现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素质,研学成为每个人的终生修行。
“全人教育”是世界研学旅游组织WRTO的核心研学观。全人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是追求个人和社会的持续成长。全人教育的目标包括幸福感、智慧、同理心、使命感和其他基本技能的养成。研学旅游是全人教育的重要方式,不仅注重提高孩子的知识和智力水平,而且还关注孩子的心智、情感、精神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实用技能培养,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孩子的本能和兴趣,发展孩子的潜能和创造性。
杨振之教授提出的“六力模型”
2019年,杨振之教授率先提出“六力模型”,引导研学旅游的发展:即认知力、创造力、行动力、意志力、领导力、亲和力。通过研学旅游,进行自我认知、自主发展,提高个人修养和个人幸福感,提升思考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实现终身成长。通过研学旅游,助力全身心的完善与提升,相伴全龄段人群的终生成长,不断自我修行、不断挖掘潜能、不断完善人生。
研学旅游倡导知行合一,倡导自然文化的深度探索,从青少年开始,各国间研学活动的开展,将极大地促进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人类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尤其是在逆全球化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盛行的当下,开展各国间的研学旅游,显得尤为重要。
04
为旅游产业赋能的关键在于资源价值转化与内容呈现。“资源”需要经过发掘、转化、呈现,进而形成产品,研学是文旅融合最具“深度”的一种以旅游为载体的方式,是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利用,是更有“深度”的旅行收获,地方旅游业要实现全产业链“深度”发展。
从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来看,在结构、效率、动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亟须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提质增效、提高“含金量”。早在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具体部署,文件中提到要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要实现七个转变,其中,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是首要任务。研学旅游的发展,将原有的景区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差异化发展,将传统的单一门票经济收入升级为研学产业收入,将快餐式旅游变为有深度有内容的体验式旅游,将“不负责任的旅游”转变为“负责任的旅游”。
王岗坪滑雪直拍
从产业消费升级来看,发展研学旅游,以整合资源为抓手,通过“研学+教育、文旅、康养、体育、农业、工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以研学旅游为主导推动家庭游、亲子游、暑期游、冰雪游等细分旅游市场发展。衔接“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利用腾转的乡镇文化场馆、办公场所、中小幼学校等建设研学旅游基地,以研学旅游为抓手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老旧酒店改造升级,做好闲置资产“盘活”文章,激发存量资产活力,释放“研学+餐饮、酒店、零售、教具、文创”研学旅游产业链消费动能。
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核心魅力,旅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学旅游的提出正是契合了旅游和不同产业融合的背景,进一步深化文旅产业融合关系,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释放文旅产业动能,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助力文旅高质量发展。